一、论知行合一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知”也就是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理论教育,“行”即实践,“知”与“行”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能力培养、个性完善等方面的综合效能,而且开辟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是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难点问题的有利举措。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名篇《认得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寥寥几语,却道出了人类实践的重要作用,虽距今已有40多年,却仍不失它精辟哲理的光辉!在当代大学教育中,“知行合一”的教育理论不仅秉承了经典哲学的思想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站在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上探究理论与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机械工程学院的知行课堂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突出和强调教学民主、学生为本的理念,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过程。知行课堂是大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13年知行大课堂的实际应用中充分体现了它的针对性以及时效性,这种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实践相互渗透,深化理论学习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社会知识,丰富自身知识结构,这是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另一方面,与专业学习联系紧密的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创新活动及其他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业务上的成熟和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为大学生成才、进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第二,更设身处地的认识社会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前提。人不能脱离行动、脱离实践而从外界直接获得知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逐步从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尤其如此。当代在校大学生群体正处在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一方面,大学生接受文化信息比其他人迅速,他们思想的变化也比其他人超前,他们渴望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环境和生活的相对封闭和单纯,他们的社会阅历较浅,导致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造成他们对社会缺乏正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产生不满情绪,对社会的认同感不强。因此,社会实践是一条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中的路子。理论与实践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大社会,在了解改革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看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第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除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也逐渐成为社会对大学教育的主要需求。适时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依托这个平台,大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示自己的特长。各类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培养他们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所需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科研等能力,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第四,培养大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相互沟通的机会,通过交流讨论深化大学生对我国国情、社会的了解,可以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树立脚踏实地的作风;激发大学生的斗志,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以身作则的态度参与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围绕团建开展团组织与社区的实践活动
经过本次的实地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一个切实有效的途径。但是,目前广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因此,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存在一些困难与不足。
1. 团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不够丰富,与大学生需求相矛盾
此前,在知行课堂中团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有部分同学认为学校的实践活动没有特色,活动形式上有待改进,活动内容也比较单调,涉及面不够广。也就是说,由于团工作范围的限制,团组织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还不能充分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学院全员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
2.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尚未形成长效性的实践机制
目前,社会实践管理机制还尚未完善,实践活动的经费非常有限,如果采用人均费用计算,平均每个团员只有5元的经费。经费的多少决定了团工作开展的规模、质量等,经费的稳定来源更是关系到实践活动的长效性。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实践需求,实践基地的常规化、长期化和基地化的程度都不够,这势必影响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参与性和广泛性,并最终影响实践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针对以上介绍的问题以及不足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全院范围的实践育人综合工作机制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建设以学院党委为核心的实践育人领导体系。建立由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各基层党支部及团支部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分团委和学生会具体落实的实践育人组织保障体系。学院党委要把此项工作纳入学院的全盘工作之中,全面而科学地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社会实践状况,制订实践育人的总体规划,并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要把实践育人与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结合起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抓好落实。完善实践育人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统筹学生实践活动,把各类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学的总体规划,纳入学时和学分管理,保障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完善工作成果评价机制,实践育人的工作绩效要量化,在此基础上完善评优奖励制度,定期评比表彰实践育人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宣传、推广一批先进典型;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广泛开展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克服困难,保证学生实践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
第二,加强共青团的建设,建设以共青团为主的实践育人干部队伍共青团是实践育人工作的最重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院分团委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要切实加强团的组织建设,选拔优秀青年党员教师做团的工作,保证共青团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团组织的工作人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完善学院团组织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育人方面的行家。学院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团支部为活动单位,增强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共青团工作重心下移,全面活跃基层。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团校的育人功能,培养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
第三,保证物质支持,促进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并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对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事训练,要在学院分团委活动经费中作出安排,确保人人参加;对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请市政府和街道、居委会给予大力支持。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院分团委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形成相对固定的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
第四,加强理论研究,为实践育人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要成立以学院党委领导、分团委书记和学生骨干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密切关注和研究教学和军训、科技创新和成长成才、志愿者服务等实践工作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和接受能力,准确掌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动态信息,总结和把握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规律,为长效开展实践育人提供工作指导和决策咨询。